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91篇
  免费   227篇
  国内免费   37篇
财政金融   899篇
工业经济   462篇
计划管理   1614篇
经济学   1393篇
综合类   859篇
运输经济   62篇
旅游经济   89篇
贸易经济   807篇
农业经济   480篇
经济概况   1181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邮电经济   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236篇
  2020年   210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225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215篇
  2014年   320篇
  2013年   475篇
  2012年   624篇
  2011年   862篇
  2010年   704篇
  2009年   507篇
  2008年   551篇
  2007年   487篇
  2006年   571篇
  2005年   505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利用我国35个大中城市2006-2018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基于上海和重庆在2011年实施的房产税试点政策,运用合成控制法检验房产税政策能否抑制实体经济"脱实向虚"发展的趋势.研究结果显示,房产税政策能够有效地遏制地区房地产业新增产值占GDP的比重的上升,促使实体企业回归主业,增加实体投资,实现促进实体经济朝着"脱虚返实"方向发展的作用.鉴于此,本文提出应加快推进房产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并在政府补贴、银行贷款等方面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鼓励实体企业进行更多的实体投资.  相似文献   
2.
强皓凡  严晗  张文铖  肖康康 《财经研究》2021,47(11):154-169
我国国有风险资本是否实现了设立之初的目标,即是否纾解了企业融资困难呢?文章基于上市企业微观数据和手动采集的国有风险资本数据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实证结果稳健地显示,国有风险资本可有效缓解企业后续融资约束,我国政府参与风险投资活动是有效的.进一步地,高持股比例、多联合投资、高政治层级的国有风险资本对受资助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更强;且国有风险资本对经济欠发达、低制度质量环境下的企业、面临高环境不确定性和高竞争程度企业、民营企业、成长期与动荡期企业能产生更大的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国有风险资本既能通过认证作用显著降低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又能发挥政治关联的资源效应,包括显著促进银企关系和企业的商业信贷获取能力,并提升企业获得政府补贴的水平,从而减轻企业资金负担,缓解其融资约束.经济后果分析表明,国有风险资本能显著降低企业外部融资的股权资金成本和债务资金成本,帮助改善企业融资贵的难题,而且国有风险资本有助于企业在创新和经营方面的良性发展.但国有风险资本并未起到有效监督作用,不能缓解企业代理问题,尤其是会导致第一类代理成本的明显提高,而高管薪酬提升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据此,文章认为在未来的国有风险资本发展中,要把握"政府角色"介入的尺度,完善国有风险资本对企业的监督管理机制.同时适当兼顾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对中西部地区的国有风险资本发展提供适当且必要的帮助,以促进国有风险资本在新时期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3.
权汉 《价值工程》2021,40(24):5-8
本文以价值工程理论为基础,收集现有不同地块基础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确定备选方案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成本系数.通过分析影响拆迁地块选址决策影响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备选方案功能系数.对各备选方案的价值系数进行计算后,以价值系数为评价值确定最优拆迁地块.  相似文献   
4.
成本管理是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的前提,企业需要正确地将成本进行分类、计量和归集。恰当的成本管理制度可以帮助企业提升运营效率和业务绩效,同时企业的流程改善、突破和优化与成本管理密不可分。另外,管理者需要令客户对产品和服务满意,并且有效控制各项成本。企业成本管理不是单纯地降低成本,而是通过利用成本分析工具,有效地管理和规划资源,进而提高总体运营效率,保证企业总体绩效的持续改善。论文通过成本计算制度的制定方法和业务流程改善分析技术两方面对成本管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将冀北地区的发展确定为承担生态保障与水源涵养功能,文章基于长期以来该区域生态脆弱、经济落后的特征,研究了该生态涵养区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目的是为该区域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设置了影响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规模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与政策因素四大类37个影响因素,借助于统计数据,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因子分析法将各个因素进行分类归纳为5个公因子,利用SPSS软件回归模拟结果显示各个因素对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作用。[结果]将四大类通过因子分析法的主成分分析,应用计量经济模型模拟,拟合优度较高,影响因素通过分组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结果能够很好地反映这些影响因素对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结论]依据定性分析假设与计量模拟分析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机遇,提出对策建议:继续加强生态建设项目的推进、适度扩大产业经营规模、加大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投资力度、实施资源节约型生产创新模式以及健全和完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制度。  相似文献   
6.
Yutao Han  Xi Wan 《The World Economy》2019,42(5):1620-1640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whether partial tax coordination is beneficial to countries within and outside a tax union, in which countries are supposed to compete in taxes and infrastructure.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a subgroup of countries agreeing on a common tax rate can harm both member and nonmember states. This is in contrast to the classical findings that partial tax harmonisation is Pareto improving. When a minimum tax rate is imposed within a tax union, we demonstrate that it does not necessarily improve the welfare of the member countries. Moreover, both the high‐tax and low‐tax countries can be worse off. This conclusion is at odds with the classical result that a high‐tax country benefits from the imposition of a lower tax bound.  相似文献   
7.
邱晗  黄益平  纪洋 《金融研究》2018,461(11):17-30
本文使用2011-2015年263家银行的年报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基于蚂蚁金服用户数据构建的地市级数字金融普惠指数,探究金融科技的发展对银行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发展实质上推动了一种变相的利率市场化,改变了银行的负债端结构,使得银行负债端越来越依赖于同业拆借等批发性资金。负债端结构的改变导致银行资产端风险承担偏好上升,但是借贷利率和净息差都有所下降。即银行选择了更高风险的资产来弥补负债端成本上升所造成的损失,但并没有将成本向下游企业转移。此外,本文还发现规模越大的银行受到金融科技的冲击越小。  相似文献   
8.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a vari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food products over a 27-year period (1984–2011) with data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using the tools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ach of the different crops have a distinctive pattern of trade that has changed over time due to a number of different factors. Also, trade in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became more diversified over time, dominated less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nations central in the trade networks and trade in the individual GM crops was stable over time. Countries maintained their trading partners for specific crops, despite the adoption of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varieties.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for specific countries.  相似文献   
9.
方黎明  郭静 《财经研究》2018,(1):142-153
在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分析经历过从农村户口到非农户口转换的群体,即"农转非"群体的健康风险具有重要的政策价值.文章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3年和2015年的面板数据和样本选择纠正方法,实证研究了城市中老年农转非居民同城市原住居民自评健康风险的差异,结果发现:(1)在移民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中,不进行样本选择纠正,可能会大大低估户口性质和教育对健康风险的作用;(2)农转非居民尽管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但相对于城市原住居民,无论是处在中年阶段还是老年阶段,他们的自评健康风险更高;(3)相对于城市原住居民,在高中及以下群体中,同等教育程度的中年和老年农转非居民的健康风险均显著较高;不过,在高等教育群体中,两个群体的健康风险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化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低教育和中等教育程度的新兴"农转非"城市居民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0.
Research Summary: This study addresses a theoretical dilemma regarding how alliance network constraint (reflected by network cohesion) affects a firm’s alliance formation with new partners. Using a network pluralism approach, we separate a firm’s ego alliance network into two activity‐based networks—an exploratory network and an exploitative network—based on the primary value chain activity involved in each alliance. We argue that the cohesion of exploratory or exploitative networks has an inverted U‐shaped effect on the addition of new partners in the same activity‐based network, and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addition of new partners in the other network. Results based on data from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largely support our predictions with one exception. Our study contributes to both scholarly understanding of network embeddedness and alliance practice. Managerial Summary: The structure of firms’ ongoing alliance networks may have paradox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ir efforts to search for and form alliance with new partners. That is, when a firm’s alliance partners are tightly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the cohesive network tends to both encourage and impede the focal firm to add new partners. We resolve this dilemma by showing that when a firm is deeply entrenched in a cohesive alliance network conducting a certain type of activities (e.g., R&D activities), it may not easily add new R&D alliance partners. However, it may still be able to escape from the cohesive R&D alliance network by seeking new partners conducting other activities (e.g., manufacturing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